第388号 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具有复杂、持久、多样等特点,需要提前预警、精准防控。对于南通而言,实现经济安全是一个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长期过程,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域经济安全监测预警机制,提升经济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一、目前发展的现状。
(一)从当前现实看,经济安全领域事件频发多发,地方政府应对压力不断加大。传统的社会安全管理可以遵循“不出事”的逻辑,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属地,但经济安全领域事件往往波及大、牵涉广、外溢性强,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多,当经济形势变化或政策发生转向时,风险很容易集聚和放大,形成“蝴蝶效应”“滚雪球效应”等,考验地方政府应急和治理能力。比如恒大集团总部在广东,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开发项目、购房者散布全国各地,恒大事件爆发后,各地的地方政府事实上承担起了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从目前情况看,信息掌握充分及时、响应决策果断、推进处置到位的地方政府,能最大程度压降风险,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从长期形势看,外源性和内源性风险交织叠加,地方政府应对挑战不断增多。从外源性风险看,美国对我国进行全领域打压、全球性围堵,用制裁、断供、脱钩等各种手段打压中国,同时新冠疫情仍在严重拖累全球经济; 从内源性风险看,房地产市场下行、政府债务、少数民企经营困难等风险还将长期存在,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整顿、碳达峰碳中和等也会产生调整期阵痛,同时一些舆论不恰当的宣传导致悲观情绪蔓延,放大目前的风险效应,这些都要求我们容不得丝毫麻痹和懈怠,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关注和防范经济安全风险。
(三)从发展需要看,加强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夯实高质量发展“底板”的关键举措。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好对外开放和发展安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营造“民企敢闯”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每个区域的经济安全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要加强对我市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分析研判,提升我市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科学化水平,为企业竞争设置好“红绿灯”,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一惯性和可协调性,早识别、早预警、早应对各类点面风险,实现更加有效、有为、有力监管。
二、相关建议。
由国家安全部门牵头,联合人民银行、银保监分局、统计、地方金融监管等部门单位,以建立和完善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我市市域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我市经济安全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是建立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我市经济安全相关前沿理论研究,构建我市经济安全大治理格局,完善经济安全风险预警机制,设计合理的经济安全风险监控指标,建立重点行业、企业、人员监管清单,定期评估经济安全风险状况,对高风险指标、高风险主体及时给予风险预警或风险提示。
二是健全经济安全应急和处置机制。建立我市经济安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健全经济安全重点行业风险监管、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举报奖励、跨区域风险防范化解协作等长效机制。按照快速响应、分类施策、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稳妥处置原则,牢守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切实防范和化解经济安全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是落实经济安全监管和属地责任。参照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动各县市区、各部门明确经济安全职责,落实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深入推进经济安全领域风险自查自纠,加大督查频次和督查力度,力争将各类不稳定因素控制、化解在本地和本系统,对应排查未排查、应处置未处置、应控制没有控制好的风险,追究相关地区和有关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