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与探讨

打造“万事好通”升级版——南通市营商环境情况调查

来源:南通人大  发布时间: 2023-12-15  字体:[ ]

近两年来,面对复杂艰难的经济形势和异常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当作化危为机、抢占先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创新发布“66条”“新66条”等政策措施,制定《南通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推出“5·23南通企业家日”系列举措,“万事好通”营商品牌广受好评,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蔚然成风,南通在国家和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跃居前列。

衡量一个区域的营商环境,既要看官方和相关机构的考核与评估排名,更要看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感受度、满意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红利,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执着不断寻求更大突破和提升。近期,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围绕打造南通“万事好通”升级版,深入县(市、区)镇、园区和企业走访调研,与部分企业家、人大代表、市“两院”和市直机关部门、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问卷调查。该调查报告,在客观看待和分析营商环境成绩与不足的同时,着眼于更好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抢抓叠加机遇绝佳“风口”、推动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以上海和苏州为标杆,探索全方位、多维度、精准化打造南通“万事好通”升级版的可行路径,努力以开创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快速提升营商环境能级。

以数字化加速赋能政务服务高效化

数字技术是提高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效能的“加速器”。从我市来看,通过创设“南通百通”APP、万事“好通·惠企通”政策直达平台等一批便民利企的政务应用,持续推进“拿地即开工”、上线“电子印章”“电子证照”服务,为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了数字基底。与此同时,市直部门、广大企业和群众对数字化赋能政务服务需求迫切,亟需主动应对、破题攻坚。

要以一体化的政务平台打通数据壁垒。数据是新型的重要生产要素,开放共享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单位专网相互独立,且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县级系统开发和管理缺乏统筹,使得数据和业务“两张皮”,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数据共享难、汇聚难、更新难、共用难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比如南通市县公安户籍等信息没有实现互通,江苏省级数据回流有限且调取较难,而浙江、上海等地自上而下的数据已基本打通。要把握数据集成这一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的关键环节,明确牵头部门通过脱密脱敏、统一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等手段,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非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迁移,争取“苏服办”等省级政务应用平台信息向下衔接贯通,积极促进数据回流、数据开放、数据共享。依托“南通百通”APP和“惠企通”等平台,实现各类数据应联尽联,对于水电气等公共服务数据和证照统一归集至市级系统、市县共享。在此过程中,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大数据加强立法和执法研究,完善制度供给,培育公平、开放、诚信的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动。

要以标准化的政务服务简化办事流程。调研中,部分企业和群众表示,目前网上办事的体验感还不够强,比如注册企业审批时间有时过长,部分开发园区需要企业向多个部门填报同一材料。在浙江、广东,基础信息录入一次以后,再办同类事项不需重复录入。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数据信息标准不一所致,归根结底是没有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因此,一方面要健全数字审批制度体系。围绕企业从开办到注销、个人从出生到身后的全生命周期,推动多个跨部门、跨层次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对申请材料、材料来源、事项运行系统等进行规范调整,做到电脑端、手机端、窗口端同源发布、同步更新;另一方面要提升数字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平台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加强对数字信息技术、政务服务、用户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围绕“一件事一次办”,实施流程简化再造,不断完善“好差评”、日常考核通报等机制,提升审批人员服务质效。

要以多元化的政务场景服务惠企便民。不少企业感到,南通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没有互联网基因,体现在政务服务上也欠缺“互联网思维”。比如,“惠企通”等平台的企业知晓率、活跃度率还不高,各类政务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丰富。有企业家指出,缺乏基因我们可以自主创造。要丰富服务内涵,推动政务平台功能从“供给方设计”转向“需求方点单”,主动考虑企业和群众所需来创设应用场景及功能设置,积极运用“云技术”优化“云办理”,形成从数据集成到分析应用再到智能管理的深层次变革;建立重点企业“数字名片”“数字档案”,为市场主体提供定制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探索借鉴上海“随申码”、杭州“亚运PASS”、山东“鲁通码”等地区打造“城市码”的经验,构建“一人一码、一企一码、一物一码”全方位的城市服务和治理体系,完善政务服务、医疗健康、文化旅游、交通出行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实现“一码通城”。要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赋能,加快“数字大厅”提档升级,增强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会感知、会聆听、会辩识、会记忆、会思考”的功能,打造一批市县级数字化标杆应用场景,并逐步推动数字化服务向镇村、社区延伸覆盖。要通过区块链加密技术,把企业和个人数据作为企业本身的资信证明,应用于政府采购、项目申报、获取财政资助等场景,筑牢数据安全监管底线。

聚力构建本土化产业链生态体系

调研中大家认为,紧扣产业链“定制”服务链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选择。就我市而言,关键是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以助力重特大项目攻坚突破、落地见效为总抓手,“一对一”做实16条特色产业链行动计划服务链条,强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构建相互耦合、协同创新、富有韧性的产业链生态体系,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要围绕产业链优化政策扶持。问卷调查中,有16.31%的受访者不了解“新66条”,19.86%的受访者对“新66条”的政策获得感为一般和较差。一些企业和园区直言,涉企政策太多但干货不多,厚厚一本政策看不过来,且部分政策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不强,侧重惠及新办企业而非既有企业,惩罚举措有时效而奖补兑现不及时,甚至“新官不理旧账”。有的企业家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政策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善于做减法,做到精简明确、前后衔接、科学合理。在制定过程中,要优先考虑重大项目、“链主”企业需求,多听听企业经营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基层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各方意见,按产业、行业分类制定本土化、个性化的简约政策,让不同类型企业更好地对照享受。创新推出“政策集成计算器”,方便企业自动匹配查找。要利用电视、广播、纸媒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政策解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督促问效,确保企业及时、充分享受各类奖补优惠。对市级层面出台的政策要求县(市、区)参照执行的,应当一视同仁、不打折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和评估调研,提出意见建议,助力惠企便民政策落地落实。

要围绕产业链助推供需对接。调研中,某在通大型央企反映,企业在通经营多年,竟然不知其所在地就有可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商,直至前段时间经第三方介绍才搭上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地产业链的供应信息渠道还不够畅通,类似神通阀门、海四达新能源等本土企业的产品大部分可以为本土企业提供配套,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提升产业集约化程度。要通过政府“牵线搭台”促进企业“牵手合作”,指导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举办或组织参加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等展会,引导“链主”企业与中小型科创企业开展“大手牵小手”行动,挖掘内循环供需潜力。积极探索“短链招商”,即不追求打造一个完整的供应链,而是一个相对独立、能够自成体系的产业链招商,从而强化本土产业集群的韧劲。强化政府专班跟进指导,统筹产业链布局、配套及工作督察,通过党政领导挂钩、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要围绕产业链聚合人力资源。企业普遍反映,专业技能人才招不到,本土高校毕业生用不上,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调查情况看,南通现有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14.5万人。近三年,毕业生留通就业率不足三分之一,与全省总体超七成大学生留苏就业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摸清产业链各环节人才需求,完善“政校行企”合作机制,鼓励像南通中关村信息谷等各类高新园区企业与高校合办“订单班”,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园区、大学生创业园。积极招引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来通设立分校、分支机构或培训基地,创设政校企、产学研联合体。鼓励在通高校与国外技术类学校合作,引进国外培训机构训练技术工人。优化升级人才留通政策,完善人才奖补、人才金融等机制。通过与对口扶贫省市开展劳务输出等形式,填补人力资源缺口。

要围绕产业链加强要素保障。部分企业反映,政府在产业基金扶持方面,比苏州、无锡等地做得相对保守,有的项目因此就被外地拿走。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轻资产公司融资渠道较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手续繁琐且授信额度有限。基层单位表示,区域产业规划趋同,在考核过程中容易产生恶性竞争。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研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信贷支持,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支持,探索民营企业与财政、与国企共建产业基金,并利用母基金、子基金多级放大,以市场化手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要围绕产业链推动各县(市、区)及开发园区板块之间合作,根据各自领域资源禀赋完善考核体系指标,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软硬兼施”

一些招商引资工作者、企业负责人、高端人才代表提出,软硬环境是营商环境不可或缺的“两只手”,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落实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大背景下,南通要把“好通”“好玩”“好居”作为营商环境的硬支撑来抓,让各方客商和各路人才感受到南通是令人向往的宜业宜居宜游城市,“让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在梦中留”。

着力打造更“好通”的交通环境。这些年来,南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前所未有,“八龙过江”格局加速形成。但与上海、苏南互联互通还不够快捷,高速堵车时有发生,高铁、飞机换乘不是很方便。因此,对外要畅通“大动脉”,对接“水运江苏”和“轨道上的长三角”,聚焦联网、补网、强链,大力推进航运物流、港口码头、过江通道、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加紧完善与上海、苏南一体化、同城化、同质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内要疏通“小血管”,既要“连点成线”,更要“织线成网”,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打通出行的“起始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加速建成主城区15分钟高架圈、县城15分钟高铁圈、镇15分钟高速圈、全市1小时机场圈。

着力打造更“好居”的生活环境。从问卷调查看,对南通宜居水平评价好占52.48%,较好占32.62%,一般占13.48%,改善诉求集中在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要满足青年创业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做优宜居、宜教、宜购、宜医等环境。宜居方面,要围绕“城市让青年更友好”推进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坚决把房价稳控在不高于苏南城市平均水平上,创新适应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保障模式,“点菜式”提供人才公寓、创新楼宇、青年驿站,让外来客商、初创人才在通安居乐业;宜教方面,坚持优先发展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让产业工人及子女人人享有优质均衡教育的机会,让人民满意的南通教育成为引资引智的金字招牌;宜购方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运营“四大商圈”和“两大集群”,推动国际高端品牌、国内一线品牌落地南通,保障中高端消费供给,加深商业和往来客商、高端人才的情感链接;宜医方面,做强县级医院,构建沪通医联体,发展远程医疗,引导医疗资源向镇(衔)卫生院(服务中心)倾斜,在国家级重点开发园区和特大型企业设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同时,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产业密集的农村区域,优先加大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等基础设施投入与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整治村庄环境,让新农村成为人们快乐创业、乐享生活的好去处。

着力打造更“好玩”的文旅环境。受资源先天不足、上海等地虹吸等因素的影响,我市旅游仍处于江浙沪D级“洼地”。要创新“文旅+”模式,整合文旅资源,丰富产品创意,做实、擦亮、叫响南通“好玩”城市名片。一方面做靚“风景”,围绕滨江临海特色资源,加快培育工业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等,推出集文化、旅游、文创、人才等多元素、多场景、多业态融合产品,构建“南通之链”滨江绿道、“缤纷百里”沿海绿廊,在江海门户绘就“青绿江山图”,让人来到南通望得见山水;另一方面做精“盆景”,用足“绣花”功夫,挖掘“中国近代第一城”底蕴特色,推动五山滨江生态片区、环濠河博物馆群、张謇文化旅游景区等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将江豚湾、水绘园、栟茶古镇、余东古镇、垦牧文化、红十四军、反“清乡”、七战七捷等人文景点和红色景点串联成面,让人离开南通记得住乡愁。

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硬内核

在走访调研公检法机关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南通实体经济发达,相比而言市场体量庞大,市场关系复杂,企业对良好的法治环境更为期待,必须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以明年正式施行《南通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契机,更好地营造监管适度、激励容错、包容审慎的执法氛围,创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司法环境。

以更精准的服务暖企。一是让服务机制更顺畅。各级执法司法部门要建立完善涉企服务平台和机制,用好政法机关与行政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强化政法机关与商会等社会组织的联动,围绕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隐患、法治需求、涉企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分析研判。对重点项目、企业进行“一对一”包抓,依托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建立政法机关法律服务中心、经侦警务服务站、律师工作站,组建产业法律智库、法律服务团。二是让法律供给更可及。对涉困企业主动“出诊”,围绕如何依法经营、规避法律风险,职工如何依法维权等提供专业服务。对疑难案件集体“会诊”,邀请企业庭审观摩,开展以案释法、以案讲法。建立涉企法律服务项目清单,及时提供团购式、普惠式法律服务。三要让风险防范更可靠。聚焦重点企业定期联合开展“法治体检”,加大对新兴科技企业法律帮扶力度,梳理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有关法律风险点,制发规避风险司法建议。针对买卖合同、劳资纠纷、金融借贷等问题多发领域,主动展示示范性裁判,公开和宣讲审判精品案例,在合同制作等环节给予专业性意见。实施公安机关经济金融风险研判预警“防风林”工程,及时堵塞企业金融、知识产权等风险漏洞。

以更多元的解纷安企。一是推动综合解纷。针对房地产、建设工程、金融借款、生态环境等矛盾多发的涉企纠纷,建立行业性专业调解委员会,推动司法机关与行业协会建立纠纷调解室,畅通联动调解渠道。鉴于60%左右涉企警情集中在劳动争议的实际,构建属地党委政府、公检法司仲等职能部门、基层组织、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二是强化诉前调解。进一步从缩短解纷时间、降低维权成本等方面创新制度设计,优化涉企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强化用工、金融、商事领域的专业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促进诉前调解分流。三是发挥仲裁作用。法院的同志提出,符合仲裁条件的民商事案件中,走仲裁程序的比例逐年上升,用好仲裁之类的非诉渠道,将极大缓解法院压力。要提升商事仲裁法律服务水平,吸引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在通执业,推动法院与仲裁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以更灵活的纾困助企。一是让涉企执行更有方。广泛应用“一案一码”等方式,提高案件执行效率。推行以执行和解、分期腾退、分期还款等方式“放水养鱼”,对继续使用不产生重大贬损的设备、厂房等采取“活封活扣”,在保障申请执行人能够实现权利的前提下冻结基本账户,尽量维持企业“造血”功能。二是让合规整改更有效。深化企业合规检察改革,探索与法院等方面建立涉案企业合规协作机制,完善行刑合规衔接机制,联合工商联、司法行政、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民事、行政、刑事“三位一体”的合规责任体系,拓展与长三角地区检察机关异地合规协作机制。对作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落实、消除违法经营隐患的涉案企业,运用不批准逮捕、不起诉或者提出轻缓量刑建议,推动企业建章立制、合规经营,力求“办一个案件,拯救一个企业,规范一个行业”。三是让重整救治更有力。有园区负责人提出,对于一些“僵尸企业”,建议开设简易破产通道,更快速出清。要深入推进公益清算、执破融合,简化破产流程,降低破产成本,加快推进“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对暂时陷入困境但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按照“多重整救治、少破产清算”的思路,采取庭外重组与庭内重整相结合,通过预重整、破产重整、和解等方式,帮助企业“满血复活”。四是让信用修复更有为。开展企业信用修复工作,建立健全信用修复证明制度,对在执行中能主动履行或主动达成执行和解的企业,及时在失信系统中删除名单,消除在融资等方面的限制。

以更有效的办案护企。一是探索更有温度的执法。有企业负责人提出,南通在环保领域的执法严于省内其他地区,这对生态保护是好事,但也要平衡经济发展,尽量做到首违不罚。推行“信用+执法监管”,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信用水平的企业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管,合理确定、统筹安排检查比例和频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实施“无感监测”,探索合规减罚、免罚举措,列出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减轻处罚清单,把执法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实施更有力度的打击。优化公安机关“三快”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捕诉职能,完善审判机关涉企案件审理机制。加大对强揽工程、欺行霸市、串通投标、损害商业信誉、以负面舆情要挟勒索等犯罪的惩治,严打滋扰、破坏企业生产经营和生活秩序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开展更有深度的保护。做好涉企“挂案”清理,推进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推动“立审执破”高效衔接,压缩内部流转和审结时间,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诉累”。针对我市高端家纺、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深化全链条要素式审批工作试点,拓展与上海、苏南等地协同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立法。

推动干部、企业家、社会各方同向奔赴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上同向发力、同题共答,才能奏响一流营商环境最强音。

各级干部要更好地提升服务能力。企业反映,南通干部总体上懂经济、会拼抢,沟通也很顺畅,这是来通投资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也有企业家委婉建议,少数基层干部不能因为发展压力过大、财力吃紧、待遇减少就不想为、不敢为、慢作为、乱作为,不能把自身压力简单传导到逼企业报数据、缴税费上。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服务观、政绩观,勇当优化营商环境第一责任人。要在业务上更精湛,专于与企业打交道。帮助干部不断学习和系统掌握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提高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新模式的专业素养,做懂企业业务、知企业冷暖、为企业服务的贴心人。要在办事上更高效,甘于与企业打交道。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克服企业普遍反感的“少数干部挂钩走访走马观花”“重复检查多、指出问题多、解决问题少”等现象,严查企业反映强烈的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冷硬横推、吃拿卡要、摊派费用等行为,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专项巡察,各级人大进行专项评议。要在服务上更靠前,敢于与企业打交道。当好企业“店小二”,时时在线、事事上心、处处留意企业实际困难和发展瓶颈,主动为企业办得了“难办的事”、办得成“办不成的事”、办得好“想不到的事”。要在作风上更自律,善于与企业打交道。厘清与企业交往的边界,既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更做到“亲不逾矩、清不远疏、公正无私、有为有畏”,切忌把权力当作与企业交易的“筹码”。对服务市场主体贡献突出者,与评选“张謇杯”企业家一起,给予专项表彰激励。

市场主体要更好地树立自身形象。在调查中大家认为,企业家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营商环境的示范者。在强调干部承担营商环境主体责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企业家群体的特殊作用。一个企业家就是一个营商环境。一百多年前,先贤张謇在实业救国、造福桑梓的实践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开放胸襟、创新精神、诚信品格、民本意识,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深刻影响着南通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通考察时,称赞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干部队伍建设那样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定优秀青年企业家培养计划、成长标准和政策措施,教育引导企业家牢记嘱托,传承张謇优秀基因,涵养艰苦奋斗、敢闯敢干,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诚信守法、乐善好施的优秀品格,让广大企业家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社会舆论要更好地维护营商氛围。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对营商环境的重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党委政府一头热、民间一头冷,更多的依靠行政考核来推行,普通群众的感观较为“温和”。社会舆论也是营商环境,且是十分重要的“软环境”。稳定包容的社会舆论环境,有利于维护稳定包容的市场预期,帮助各类经营主体加速释放动力和活力,是助推企业扩大影响力、开拓市场的必然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凝聚“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共识,浓厚重实业、促发展,尊重、爱护、支持和褒扬企业家的社会氛围。要引领好舆论导向。加强对企业、企业家的正面舆论宣传,讲好南通故事,讲好南通企业故事,讲好南通企业家故事。要坚定不移为企业发展“撑腰”,聚焦重点、紧盯难点、关注痛点,坚决向网络违法者“亮剑”,为企业聚精会神干事业、心无旁骛谋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弘扬好通商文化。扛起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时代重任,把张謇企业家学院打造成企业家的“政治学院”和“精神家园”,持久开展“5.23南通企业家日”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通商价值认同、激发通商发展活力。要发挥好代表作用。放大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扎根人民群众的优势,架好政府、企业、人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为政府谋、为企业呼、为人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把“企业有所呼、群众有所需、服务有所应”落到实处,做到办理一件建议、解决一类问题、推动一个行业、造福一方百姓。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26839号-1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